第五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决赛已经结束,随着回到熟悉的校园,我们又重新开始了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但那一段与比赛有关的经历,却早已深深嵌入我的生命,也注定成为自己辅导员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个篇章。
从去年12月参加校赛开始,到省里初赛、赛区复赛、全国决赛,历时多日,历经曲折,收获满满。回首这半年多的参赛历程,不禁百感交集,感慨万千。经常有人问“有没有什么比赛秘诀?”,我想说的是,与辅导员工作一样,潜心耕耘,自有花开。我想用三组词谈谈自己的感悟。
从2004年至今,我已经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了12年,虽然是一名老辅导员,但我却是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上的新兵。有人说与年轻辅导员相比,老辅导员参赛在工作经验上更有优势,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优势,还不如说是因为时间和经历的积淀,让我们的心态更加淡定、从容,就像长期对工作的坚守一样,对比赛,我们也愿意用坚持去付出、去收获。
与很多参赛的辅导员一样,由于工作的关系,在平时,我很难有完整、集中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复习备赛,特别是作为学院团委书记、毕业班辅导员,有时更是纠结,比赛不能耽误,学生工作更不能耽误,所以深夜才开始复习自是家常便饭,当然其中也有心烦意乱的时候。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所以我坚持到了最后,也有了满满的收获。历经笔试、主题班会、案例分析、主题演讲、谈心谈话等多个环节的挑战,我不断加深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专业素养,强化了职业能力,更增强了对辅导员职业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另外,我还收获了一种并肩战斗的友谊。比赛虽然紧张,但与一些辅导员和同事们的模拟演练,让我们“痛并快乐着”,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通过与各高校选手的相互切磋,我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同行,见识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些都将激励着自己更加奋勇地前行。比赛结束后,我和很多高校的辅导员仍保持着联系,互相探讨、研究工作方法,借鉴、学习不同高校优秀的育人经验,这些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还记得决赛的第一天晚上,当公布第一阶段成绩后,晋级选手需要决定主题演讲的类型,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即兴演讲。这不是因为我对自己有多自信,而是因为我想挑战自己。在之前第四赛区复赛的主题演讲环节,我选择的是命题演讲,也经历了连夜写稿、通宵背稿的挑战。但一次次的比赛让我明白,只有不断的超越自己,才能让我们更好更快地成长。通过现场抽题、审题,在十五分钟内理清思路、组织文字,并在五分钟内用流利、生动的语言,向评委和现场观众阐述观点,这本身就是一次成长,就是一种超越!
当然,这种挑战和超越并不仅仅在比赛中,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的练兵场绝不只局限于比赛的这一段时间,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应不断地超越自己,与时俱进,迎难而上。
回顾历次比赛的案例分析、谈心谈话环节,考题都紧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如“两学一做”中个别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淡薄、女大学生就业中遭遇歧视、学生社团活动管理与意识形态渗透等一系列问题,也正是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现实挑战。通过比赛,我们更应该学用结合、举一反三,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才能积极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问题,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立德树人,导航青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为我提供了一次难能宝贵的机会,那就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再“逼自己一把”,全面、系统而集中地学习辅导员职业的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并通过各个环节,以赛代训、以赛代练,促进知行合一,以学习推动工作,用理论指导实践。
寒假期间,为了准备主题班会视频的拍摄,我在网络上观看了上百个不同高校辅导员开展的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视频。这样的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不但对如何策划班会、录制视频有了更直观、系统的认识,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与比较,我对如何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开一堂真正有意义、学生真正喜欢的班会,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而针对自己原本并不特别擅长的演讲,通过向学校演讲、主持、朗诵等方面的多位专业教师甚至是校园里一些演讲获奖的学生请教、学习之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进步,更是在日常工作中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与自信。这就是学习的魅力!
尽管比赛结束了,但我们的职业能力提升永远在路上,这也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地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在育人的路上向着职业化、专业化不断奋进,对想做、爱做的事敢作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钻研变为习惯,把理想变为现实。
还记得离开大连的前一天晚上,在房间整理行李时,看到那厚厚的一叠复习资料,再回想起那些忙碌而充实的日子,突然有一种不舍涌上心头。一句话这么说:“来过便不曾离开”,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我们来过,我们激情奋斗,我们青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