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小胡,这次谈话很愉快,上课时间到了你先去忙吧,有时间我们再聊。”在谈心谈话环节说完这句话,我也意识到历时半年有余的比赛画上了休止符。从校赛、省赛,到赛区复赛、全国决赛,坚韧和耐力被反复打磨,技能和经验经来回积蓄,自己面临辅导员岗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倍感提升。奔向星辰大海之后,才发现其实最美的风景在漫漫征途。
“以学习弥补先天之不足,盖以经验弥补学习之不足”,这是关于学习和经验的经典论述,也表明了成长的过程也是学习与经验统一的过程。这是我在新赛制下连续三年内参加的第二次比赛,2014年止步哈尔滨片区赛,而在2016年却实现华丽的转身,感触最深的就是把比赛提高的过程当作了向工作学习、于工作积累的过程。此两年的工作时间里,诸多的经历和工作变动让我能够更加从容地把日常积累转化为实务技能,把工作心得上升为职业理念。这里面包括主动、跟踪式学习带来的对理论、方针、政策的针对性把握,集中培训学习中获得的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多样社会思潮问题的深入理解,突发及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积累的特殊、复杂案例应对技巧,以及处置学生个体多样、多类问题时形成的思想、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等等。同时在2015年秋季,我又接管了少数民族预科班,并在学部内兼理了学生工作办公室的全面事务,工作面向的群体、涉及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延展。而参加比赛的经历,让我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积累和记录工作中的点滴成长,进而转化为职业能力提升的鲜活素材。可以说这个从比赛到工作,再从工作到比赛的学习实践闭环对个人成长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主体是辅导员,途径是职业能力提升,那学生的成长则是最终的目的与方向。参加完第一次职业能力大赛后我发现,工作中每一次跟学生的接触,都是技能大赛赋予日常的场景演练。因此,职业的专业化、技能的提升,决定性的因素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像对待比赛一样,郑重、细致地对待工作的日常。如果我们准备一次平常的学生班会也能做到系统谋划、查阅资料、整合资源,那比赛时的班会视频只是轻车熟路的回放;如果我们对待每一次学生的谈话都能够做到细致分析、张弛有度、耐心诱导,那比赛时的谈心谈话就会成为日常工作的缩影。一切在舞台上的竞技与展示,源于我们在工作中把学生装在心上。而比赛本身,也帮助我们不断进行自我修正,从而反哺学生成长。比赛中,选手集中展示,而评委和观摩团的视角就像是学生。班会是不是能真正让主导思想在学生中入脑入心,案例的处理能不能以彻底根本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为原则,谈心和谈话是不是真正能到找准切入点并且循循善诱、润物无声,演讲的几个题目也是在考察辅导员以学生为中心所形成的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经过比赛中学习与观摩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日常工作中的概念被清晰、技巧被强化、错误被修正,做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实效性也在此体现。
职业能力大赛是日常工作积累的集中展示,既然是展示就涉及到了选手的表现力、感染力、号召力。我们对辅导员职业的热情投入、对学生成长的悉心用心,通通凝结在了短短的五到六分钟里,因此比赛更像舞台,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意味。冯刚司长经常在各种场合上说,要给辅导员“把苦劳转化为功劳”的机会,职业能力大赛就是这样一个机会,它让每一个对工作肯担当、能坚持、够忠诚的人有成为标杆、大放光彩的可探寻途径,这无疑也在增加着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相对于个人的风采展示,比赛也为不同特点、不同经历、不同背景的辅导员们提供了互相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我之短的契机。这种感觉,越到后期的决赛越发强烈。通过比赛,我看到了工作十余年的周延峰老师在时光的打磨中沉淀下来的职业厚重感,他把这种厚重感转化成了5分钟的即兴演讲,打动了所有的人;我看到了年轻的陈泽星老师科学、规律、坚持的日常学习带来的知识储备,放弃留学机会转做辅导员的他能够每天拿出规定时间学习文件和专业知识;我还看到了同是两年参赛的耿健如何将积累转化为成绩,他感人至深的演讲包含的是其日常工作的随笔和随想。从身边优秀的选手身上,我看到了他们突出的成绩所折射出来的工作积累,从他们的工作积累上面,我才能尝试着总结和凝练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工作方式,这就是以赛促建的实质效果。
心存敬畏,日常工作就是大赛;百炼千锤,大赛也是工作日常。或许参加职业能力大赛只是做辅导员工作中诸多经历当中的一件,但是它赋予我们更深层次的职业领悟以及在交流中收获的职业成长将伴随我们长久。衷心希望我们每一名辅导员都能通过比赛真正找到自己职业发展中别样的精彩。